香港新聞平台的評論都講得清清楚楚,結果台灣向來以國際觀與新聞先進自居的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 ,還在用血統連結天賦,遂行所謂偽科學種族主義。
-----
在世大運後,台灣關於米血堡血型的討論增多。所謂的米血堡血型,是除了A、B、O血型外的血型系統,例如戲劇常出現的Rh陰性血。《巷口仔社會學》引述,Broadberry (1996)與馬偕醫院團隊的資料指出,國際間罕見的米田堡紅血球血型第三亞型在台灣原住民卻有相當高的發生率。擁有米田堡血型的人,「可以容忍體內較多的二氧化碳產生,調節血球酸鹼值能力也較佳」,因此米田堡血型的人體力更好,耐力更佳,有助於運動表現的提升。
現任馬偕紀念醫院輸血醫學實驗室研究員許淳欣博士曾表示,白種人與日本人具有米田堡血型的比例大概只有百萬分之一,台灣人有米田堡血型的比例約3%到6%,台灣原住民中阿美族的比率高達90%,達悟族則是34%、卑南族的21%,台灣阿美族運動選手表現也確實很出色。
但是也有人質疑這樣的推論太過草率將「天賦」與「族群」掛勾,隨著科學的發達,時常可以看到關於疾病、特徵與基因的關聯,但若直接將某基因特色與某一族群進行標籤貼合,恐會陷入種族主義。
-----
#不過小編要補充一下
原研究是說米田堡血型「可能」有助於改善運動表現,請注意是一種基於基因研究的推測,不是定論。不是定論。不是定論。